交替剧 TOP | 文部科学厅 | 学术振兴会 | 会员专用区 | 相关网站 |


序言

在2010年起5年计划中,作为科学研究费补助金“新学术领域研究”之一,启动了“尼安德人与智人交替剧的真相:基于学习能力进化的实证性研究” (Replacement of Neanderthals by Modern Humans: Testing Evolutionary Models of Learning)(简称:交替剧;RNMH) (Grant No. 1201)项目。

距今20万年前的新人智人诞生后,以非洲大陆为起点,新人与古人尼安德人的交替剧不断向世界各地发展推进,本研究 (交替剧项目;RNMH 项目)从解决生存战略问题的角度,分为成功型社会和失败型社会,以立足人类学习这一观点,对古人和新人的差异进行调查研究。并力图对“学习假说” (Learning Hypothesis)——即本次交替剧的发生源于古人和新人之间所存在的学习能力差异这一工作假设进行实证性验证。

在科学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实用性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往往更容易引人注意。但是,我们之所以不断促进学术发展,并非仅仅是为了追求生活的方便性。我们的目标之一,便是寻找到我们人类是作为怎样的存在而进化至今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中,隐藏着对于思考我们人类未来发展的暗示,我们一直坚信如此。

我们本身是怎样的存在?为了了解这一点,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便是调查已经灭绝的各种化石人类的生存方式,了解人类经历了哪些阶段才发展至今。其中从尼安德人所了解到的内容非常多。尼安德人可谓是我们现代地球人最后的邻居,没有他们的存在,便没有今天的我们。

提起尼安德人和我们现代人的关系,首先便要说到我们的祖先和他们之间曾经上演过的那场交替剧。交替剧的结果,便是尼安德人作为古人消失,新人智人拉开了序幕,登上了今天地球世界的舞台,这便是在常常被提及的“尼安德人灭绝说”,那么,在这场最近一次的人类交替剧中到底发生了些什么?是什么导致两者的命运最终出现了分歧?而真相,至今依然是存在于现代人起源论中的最大谜团。

我们从解决生存战略方面各种问题的角度,分为成功型社会和失败型社会,以立足学习能力进化这一观点,对古人和新人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行调查,来研究交替剧的真相,这可谓是全世界首创。本项目的推进,将成为交替剧研究的突破点。本研究不是对迄今为止从事交替剧研究工作的专业领域(考古学、化石人类学、遗传学等)所积累的各种专业知识进行单纯地汇总,而是以学习这一共有概念作为媒介对各种专业知识进行综合,提供有关人类进化的全新实证模型,在这一点上,本研究实属独创。本研究的整体构想是对有关交替剧争论的已有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在创造更具普遍性的知识体系方面,以及展开现代人起源论的新一轮的讨论等方面,都将作出极大的学术贡献。

本项目全体成员一同列席,大家就实现整体构想而采取的研究计划进行信息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评估,同时为了向学术界以及一般社会大众广泛地介绍相关内容,故发行本报告书。
本项目以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新学术领域研究”研究领域名称“尼安德人与智人交替剧的真相:基于学习能力进化的实证性研究”(领域编号1201)作为基础。<


研究的目的

距今20万年前新人智人诞生后,以非洲为起点,新人与古人尼安德人的交替剧向世界各地不断发展推进,本研究从解决生存战略问题的角度,分为成功型社会和失败型社会,以立足人类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这一观点,对古人和新人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行调查研究。并力图对于在两者的学习能力差异方面探求交替剧的原因,对学习能力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差异最终使两者走上了不同的命运这一工作假说(以下称为“学习假说”) 进行验证。



学习假说的本质并非是对外在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优劣这一量化差异,而是在于探求学习能力这一质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面对同样的外在条件变化,尼安德人社会边坚守传统文化边进行应对,新人智人社会则不断创造新文化来应对外在条件变化,当时的时代出现了两种社会的对峙,而两种社会间所产生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差异,最终导致两者走上了不同的命运。这便是学习假说的真正意义。

研究的具体目标是对学习假说进行验证,由人文、生物、理工各领域的研究人员采用全新视角和方法,通过跨领域联合研究,共同开展以下研究。 (1) 实证性证明古人和新人之间存在学习行为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
(2) 理论和实证性证明古人和新人间产生学习能力差异和学习行为差异的经过
(3) 通过古人和新人两者间大脑神经基础的形态差异这一解剖学证据证明古人和新人间存在学习能力差异和学习行为差异
研究的整体构想是实现上述 (1) (2) (3)研究主线研究成果的相互交融,并通过将其有机结合,综合地对学习假说进行验证。另外,新人智人是在哪些外在条件的基础上,如何获得特别高的智慧以及他们的现代性行为的,通过学习能力的观点,开拓阐明上述问题的研究途径,构筑实证性进化模型,来一览我们现代人类经历了哪些阶段才发展至今。

研究的学术背景

由于20世纪后半叶遗传研究的发展,人类进化道路的相关认识知迅速展开。其中的一个积极案例便是伴随着人类起源问题,不断被争论的现代人起源问题终于得以解决。新人智人的形成,否定了与古人间的直接系谱关系(古人向新人进化),诞生了认为仅在非洲大陆出现(距今 20万年前)、现在已成为定论的进化模型“新人非洲单一起源说” (Cann et al 1987; Krings et al 1997, 2000)。但是与此同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其中之一便是古人尼安德人和新人智人之间的交替剧问题。是什么导致两者最终走上了不同的命运?这便是现代人起源争论中所残留的最大谜团,也是全世界考古学者、人类学者和遗传学者竞相研究的课题。
有关交替剧的原因,近年来不断发表了各种假说模型,包括从对交替期(非洲大陆始于20万年前,中东始于10万年前,欧洲大陆始于4万年前)时代状况(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差异方面探求原因的“环境假说” (van Andel, Davies eds. 2003; van Andel, Davies, Weninger 2003; Finlayson, Carrion 2008; Stringer et al 2008),在技术、经济、社会体系等的优劣方面探求原因的“生存战略说” (Adler et al 2008; Joris, Adler 2008; Shea 2007, 2008),强调两者谋生手段战略差异的“谋生手段假说” (Bocherens et al 2001, 2005; Pettitt et al 2000, 2003; Richards, Trinkaus 2009),在是否具备语言功能方面探求原因的“神经假说”(Klein 1998; Klein, Edgar 2002),以及推测两者间相互混血的“混血说”(Duarte et al 1999; Zilhão, d’Errico 1999) ,并正在进行实证性研究。
上述研究积累了可以证明交替剧确实存在的数据,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对交替是何时、何地、经历何种阶段发展的,换而言之即交替期间古人社会和新人社会间的相互作用的概况进行了记述。但是,几乎所有的已有研究,主要都是研究欧洲大陆的案例,并未出现基于全世界观点的普遍性说明模型。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始于非洲大陆、不断向欧亚大陆各地逐渐推进的整个交替剧为对象,对交替剧进行综合性的记述,并从更具普遍性的观点对交替剧的原因进行解析。

研究的特色

本研究的特色在于为了实现整体构想的目标,由人文、生物、理工各领域的研究人员采用全新视角和方法,跨领域联合研究,创造全新的研究领域。过去分别在考古学、化石人类学、遗传学等专业领域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独立研究,而本研究则创造性地与文化人类学、发展心理学、生物力学、精密机械工程学、脑科学、古神经学等联手,并非仅仅机械性地进行汇集,而是对各研究领域的工作假说进行调整和融合,通过将其有机结合来对学习假说进行综合验证。这样的方法在交替剧研究领域实属首例,将会对本课题的研究产生影响,同时还作为跨领域联合研究的一个典型,带来巨大的连锁反应。

学习能力是促进文化进化的基础,一直支持着人类在当今生物界中的繁荣。本领域研究针对人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 (1) 在考古资料所遗留的物证中探寻其进化形态,(2)通过对现存狩猎采集民社会进行野外调查来掌握其现实形态,并加以记述,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对学习行为进行综合性解析,从这一意义上而言,本项研究可谓独创。

同时本项目为了理解边游戏边学习、通过游戏进行创造这一人类特有学习行为的真实情况、促进学习行为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大脑功能,借鉴了现实社会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其作为探讨现在以及将来学习和教育课题的基础,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本领域研究成果虽然无法针对各种现实问题提出技术性对策,但是通过明确学习行为或教育法进化的真实情况,将有助于向我们提出警告,对今天的现状进行反省,给我们带来未来的展望和希望,从这种意义上而言,本研究将带来巨大的连锁反应。

本研究突破对作为研究对象的各种博物资料过去所存在各种见解、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发展,并以此为基础通过跨领域合作,开拓全新的研究领域。具体包括: (1)将原本作为专业历史记述材料而使用的考古资料作为复原人类行为进化或学习行为真实情况的基础资料加以灵活运用,开拓了全新的考古学研究;(2)从任意进行的化石复原作业开拓出基于科学步骤的精密化石复原研究;(3)将工程学知识应用于创造人文各领域的新科学知识,开拓具备更客观、更普遍价值的人文科学研究;(4)综合个别科学的传统专业知识和脑科学等各尖端学科所诞生的专业知识,创造全新的知识体系,开拓出有关人类进化的全新实证模型之路等。并通过以上各项实践,为培养肩负新一代研究重任的新一代研究人员做贡献。




B01 B02 A01 A02 C01 C02


研究组织


委员会负责人
  • Takeru Akazawa, Professor,
    Anthrop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Koc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Kochi, Japan
合作调查者
  • Hirohisa Mori, Associate Professor,
    Information Scienc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Kyoto
  • Yuzo Marukawa, Associate Professor,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cs of Associati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 Yoshifumi Nakamura, Assistant Professor,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cs of Associati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 Yoshihiro Nishiaki, Professor,
    Archaeology, The University Museum, University of Tokyo
  • Hideaki Terashima, Professor,
    Cultural Anthropology,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Kobe Gakuin University, Kobe
  • Kenichi Aoki, Professor,
    Population Biology,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Graduate School of Sciences, University of Tokyo
  • Minoru Yoneda, Associate Professor,
    Chronology, Graduate School of Integrated Biosciences, University of Tokyo
  • Naomichi Ogihara, Associate Professor,
    Biomechanics,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Keio University
  • Hiroki C. Tanabe, Associate Professor,
    Neuroscience, Department of Cerebral Resear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Physiological Sciences

研究顾问
  • Shunichi Amari, Professor,
    Neuroscience, Senior advisor, Laboratory for Mathematical Neuroscience, 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 Japan
  • Shiro Ishii, Professor,
    Senior advisor, Neuroscience, Research Center for Science Systems, 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s, Tokyo, Japan
  • Tasuku Kimura, President and Professor,
    Anthropology, Ishikawa Prefectural Nursing University, Japan
海外合作者
  • Ofer Bar-Yosef, Professor,
    Archaeology,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02138, USA
  • Ralph L. Holloway, Professor,
    Fossil Anthropology,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Research Project on Replacement of Neanderthals by Modern Humans: Testing Evolutionary Models of Learning
Suppor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ports, Science & Technology Japan
Project Office: Kouc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IC Tokyo 302/ 3-3-6 Shibaura, Minato-ku, Tokyo, Zip:108-0023;
TEL: +81-(0)3-5440-9039 FAX: +81-(0)3-5440-9119 Contact: koutaigeki@gmail.com;
Copyright all reserved by RNMH Project Group, 2012, 2013; Updated: 2014/1/9